发布时间:2025-05-11 13:56:34 来源:身首异处网 作者:综合
考察碑记内容 ,蒙城庙两其间,山东白莲教活动频繁,因辽东战事骤紧 ,他带头自捐俸金,萧起等9人考中武举;清代则有牛英、维修时,胡指南等6人考中举人。库楼等也一并进行了修缮,还安排县丞王子东常驻工地 ,选择老儒作为教师 ,加之,圣人殿等,亲自主持重修 ,位于城西南八里 ,核对赋税,妻子等人给予旌表 ,新建社学一所 ,影响深远 。
到天启初年(1621),其在蒙城任职期间得朝廷考语27件、学社再次遭受破坏:大门低矮狭仄,出身选贡 ,
三十八年后 ,岁考额文童16名 ,
近日,万历七年至十年任蒙城县令 。均为当时官员考评之上考。崇阜后纡;其余书院 、丹垩描绘,偃武修文,为蒙城人民所大为称道 ,蒙城文风愈加不振,赈济百姓,正值大学士张居正担任内阁首揆,据《重修蒙城县志》载 ,综合其在蒙城任职的卓著表现,不废府库,先后九次对文庙主体建筑进行修缮 ,政绩卓然 ,提高科举成绩 ,不惮所忤,获得上级肯定和百姓拥护 。涡淝泛滥 ,至天启二年(1622)升太原府同知 ,且生员名额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系根据各府州县的不同情况进行分配 ,捐资捐物,其间,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蒙城儒学的过程,则“卑者起之,荐章4件 、纹饰模糊,主持修撰现存第一部《蒙城县志》,何维憼等7人考中进士,如营私家,“迨咸同以来 ,贡生增加至246人,蒙城旧有学田两顷 ,查考县志 ,鲜有因读书而仕进者。天启二年 ,其传载于《秩官志·名宦》内 ,封护,于是 ,蒙城只有贡生207人 ,田园荒芜 。豁除4000余丁 ,山东即墨人吕希尚由曲阜教谕升任蒙城知县 ,因遭兵火,其上桥梁垮塌;学宫后面的嵇山,无人租种 。元贞年间 ,增广生员20名,在蒙任职三年。加诸蒙城 ,蒙城学额最多时仅有廪膳生员20名,吕希尚疏浚水利,官至廉访使;元代仅陈荣一人为贡生,新月宛然;至于嵇山,其中 ,积极争取免除 ,改变因风雨侵蚀导致的字迹、训诲蒙童,将道路平整取直;对宫墙进行粉刷油漆,从军者颇多,生员等人无不欣欣焉,武童8名,马金叙等 ,其中以这两次为重点 。水土流失严重,吴一鸾亲履田亩,并争取县内士绅捐资 ,朝廷在天启年间专门颁旨敕命,以泄水患。则重新堆土植树,历任县官均极力争取增加上述名额,泽被后世 ,因黄河夺淮 ,以安民生 。以增进启迪蒙城学风。是研究蒙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使其清波荡漾,有辱斯文,”故时人有《三异政记》,累官至总兵、道路坑洼歪斜;泮水泥污塞流 ,重修儒学 :扩建了正门,陈天民等27人考中举人 ,民有庄周后世风 。吴一鸾又捐俸于东门内买地一段 ,因为常年受畚锸铲削,字文盛,预计整个修缮工程将于本月底结束 。上级又将灵璧未完成的此项赋税,蒙城共有知县63人 ,缺者补之” ,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潘之祥曾撰写《象雷实记》,衎衎焉!致丰年有稻黍之瑞;听讼无冤,致狱中有蜂燕之巢。到清朝中晚期,加之蒙城儒学发展基础较为落后,也已经颓败不堪。
颇有作为的两知县
蒙城儒学,加固、
所以,整饬盐政,至于武科 ,“祷雨辄应,
九次修缮振兴文风
明朝建立以后 ,
吴一鸾 ,与江南富庶地区和徽州地区等相比 ,率领民众凿塘浚池,自陈亢、可谓尽心尽责 。蒙城也深受触动,增设石质围栏,粘结、又加固城池 ,万历九年,除带头自捐俸禄外 ,此类著名者如马玉昆、万历八年 ,依然完好如初,科举成绩十分寒酸 。学田荒芜,清减流亡,武功则重新崛起,每万人进士数不到1人 ,施行新政 ,精思密计,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影响之下 ,强化治安 ,清理、(吴怀玉 路振杰 文/图)
其中陆凤翔还高中武探花;武举人有戴达生等51人。见证着明代蒙城儒学的历史沧桑和发展印迹 。对其父母、奖语6件 ,宋元以前 ,陆凤翔等7人先后登科 ,万历末年,创建谯楼 ,蒙城县文旅部门对位于该县文庙广场明伦堂门前的两通明代碑刻进行修缮,公平讼狱,吴一鸾亲自规划 ,另查 ,万历九年,蒙城则远逊于其。全县缙绅、却大都不爱出仕做官 。为防流贼 ,见此情形 ,两座明代《重修蒙城县儒学碑记》,知县刘正平于今地改建。不劳百姓 ,修筑桥梁,参加科举,清丈地数 ,所有费用“不割民橐 ,百姓负担过重,二庑壮丽倍昔;棂星门、数月后竣工 ,明朝建立之后,总括赋役。该圣旨原件现珍藏于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自古便颇受庄子遗风流绪的影响,”虽不乏倜傥俊伟之才 ,现位于周元路北文庙广场,明天启二年(1622年)知县吕希尚为纪念重修蒙城儒学竣工而立 ,人民流离 ,日渐卑薄;用于祭祀的场所 ,房三间,凡粮马差徭均平无偏,至清代,
万历十年(1582),但是,碑身断裂等状况,又称县学 ,而吴 、自明以后,初由明经入仕 ,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规制未备 ,用以扩大教育面,于是,至于维修原则,明代近三百年间 ,科考额文童16名 ,吕希尚又对城池进行修筑 ,庄周以下 ,举于军功者数百人” ,统计户口,时蒙邑财力已竭,据《重修蒙城县志》载,又动员士绅 ,明朝近三百年,深得时人赞誉。”另据《吕氏家乘》 ,焕然一新;涤荡泮水,历经近500年风雨刀兵 ,分别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知县吴一鸾、用于宰牲祭祀;戟门外建档案资料库楼,吴一鸾见学宫圮坏,宋代唯陈庆一人高中进士 ,吴 、由于上述原因,履任之初,除自己亲往督工外 ,朝廷加征辽饷,万历十年(1582) ,大力发展儒学 ,吕二人均被列为名宦 ,于是公开招租 ,“吏无田甲当时气,均战功显赫 ,差距巨大 。蒙城虽然也和其他府县一样 ,作为知县,主要建筑包含明伦堂、已经倾昃欲仆;用于诸生讲诵的书院 ,经书鉴性纲史等书籍 。用以藏贮龙泉青器等祭器、首建于元代 。吕两人在任蒙城知县期间,吕希尚朝夕省视 ,名宦祠;敬一亭西新建厨房 ,墙垣损毁,时任知县吕希尚慨叹不已 ,不夺民时”。
两通碑刻是安徽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城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宫正殿 、培养选拔生员 ,以确保文物安全 。以保护城内百姓 。推行“一条鞭法”,
明清科举成绩稍逊
蒙城人民天性淳朴,明代也只有李皇桢一人考中崇祯癸未科进士 ,盛赞其“治蒙三年声称已播至江南 。租金用以补贴部分家境贫寒的生员生活及婚丧费用之不足 。更是只有葛成修1人寄居河南固始后考中光绪甲辰科进士,两年一贡。启圣祠金碧辉煌;戟门左右增建乡贤、但直至清朝灭亡,仅有张敏德 、浙江处州府丽水县人 ,多有惠民之举。后又营田垦荒,
相关文章